杭州天堂美食网 > 行业扫描 > 经营管理
旅游饭店业界沟通议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 2010-04-03  

  旅游饭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对口"就业,酒店企业抱怨现在的毕业生是"三差"人才,学校认为企业只会向学校要人,却不给学校相应的帮助……在酒店行业"人才荒"的背后,学校、企业、人才三方互相指责,彼此不满由来已久。解决之道在哪里?为告别"三角战",第9届中国饭店论坛再次搭起业界沟通的桥梁。

  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错位与矛盾

  教育部旅游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侨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郑向敏

  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错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院校饭店人才培养与业界人才使用之间的矛盾状况越来越尴尬,院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的错位越来越明显,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现象虽已引起业界、院校的很大关注,但实际收效却并不高。

  这种矛盾来自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错位。目前,旅游院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但酒店却出现了人才荒。从《2009年度薪酬调研报告》的数据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另外一个调查得出的数据则不乐观:广州、上海等地的多数重点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20%在酒店就业,而进入酒店行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第一年的流失率就高达45%,第二年达到78%,五年以后只有很少的人还继续留在酒店工作。杭州等地院校饭店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三年后流失率达到了66.1%,个别酒店甚至连续三年新聘的大学生毕业生不到一年就全部流失。一些学者认为,目前综合性大学旅游相是10-20%,而这10-20%在几年后又流失60-70%;单一性质的旅游院校在行业中的就业率比较高,可以达到50%,但是几年以后的流失率也达到25%.究其原因,院校、企业和人才三方都有说法,也都有问题,不管是培养人才的院校,还是使用人才的企业,对另外一方的要求都相对颇高,这是一对矛盾,也是目前体制下难以解决的一种现状。

  人才、企业、院校的不同声音

  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矛盾不仅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酒店出现人工荒,还表现在人才的声音、院校的声音、企业的声音之间的对抗性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

  从人才方面看,大学毕业生们对旅游企业、院校不满的声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觉得饭店工作条件高、工作量大、薪酬低、提升慢、压力大,服务人没面子。二是认为饭店企业用人眼光太短浅,过度强调实际的应用能力,较少考虑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很多酒店要求所有大学毕业生必须要从一线做起,可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服务员干起,干到老,顶多能当上酒店老总,怎么可能成为区域的CEO,或者大型集团的CEO,而对专科生来说,其定位就是蓝领人才,因此要当一线员工。但是酒店行业的蓝领跟工业企业的蓝领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专科毕业生一辈子在基层做服务员,干了3-5年之后不能提升还是会跳槽的。所以说饭店企业用人过程中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反而是次要的,考虑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却是必要的。三是认为学校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错位,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教材错位、师资错位、实习错位等。学校的学生数每年都在提升,但是师资的力量并没有改变多少。我国旅游教育从1978年开始,现在已有旅游院校1600多所,但旅游专业师资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饭店专业教师脱离饭店实际的现象在许多新办院校也常出现。学校实习条件不行,而很多学生到酒店实习完了以后又不再愿意到酒店去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到企业不是去实习,而是去打工。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在用人中对现在的毕业生也有抱怨和说法,他们认为现在的人才有"三差":职业理念差、动手能力差、稳固性发展差。认为大学毕业对企业没有感情,干一段时间就走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旅游院校也有不满和说法,他们认为旅游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脱离饭店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饭店企业的人才需要错位。在学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当中,专科毕业生还可用可留,本科毕业生则难用难留,研究生更是不敢用不敢留。

  学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和说法。一是认为现在的学生浮躁、自我意识太强、职业思想易变、入学兴趣高、实习后对酒店行业就没兴趣;二是认为饭店企业向学校要人、要能人、要有用之人,但却少给学校培养人、培养能人、培养有用之人的支持和帮助。同时,现行的办学体制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学校缺医少药,没有提升高质量师资的条件和环境,没有很好的实习场所和条件,又缺少企业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大多院校对改变现状无能为力。

  人才、院校与企业的互动互促

  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错位和矛盾涉及人才、院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等相关体。不同相关体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理解和探讨对方的声音和说法,研究如何通过互动找到饭店行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好环境与机制。

  一是企业应从关注人才到关注院校,由向院校要人到向院校提供培养有用之人的支持与帮助;由用人才到培养人才,由留人才到发展人才,由谨慎用人到敢于用人。

  二是院校要明确各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解决目前存在的中职生、高职生、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错位、重位,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业界的实际。要由传统的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转化为院校与企业共同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构建既有研究能力培养、创新管理能力培养、动手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环境和条件。

  三是作为人才自身,大学生也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理念和职业适应能力,要明白在企业中"有为才有位".

  四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应给予切实可行和有用的关注与支持。

  校企合作的多样化探索

  院校人才培养已经出现了错位,矛盾。那么改革的方向在哪里?虽然一次会议也许解决不了太多问题,但是沟通必须从"心"开始……

  企业和院校应该进行高层次的合作

  华侨城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彬

  人才和培养计划的话题,实际上可以称之为"组织竞争能力"的话题。在现在整个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很多优势都可以替换,但软实力和软优势最难替换,人力资源队伍的培养就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院校、企业、人才之间存在不同意见的尴尬状态已经出现了多年。在中国酒店业、酒店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互相的沟通和了解,这种沟通应该是高层次的,包括企业发展方向的战略,院校从业规划的战略等。

  在实际中,的确存在专科生好用,本科生难用,研究生难留,酒店管理学院学生择业困难,薪酬低、升迁机会少等问题,但就企业来看,是事出有因。

  企业必须要求员工首先能很好地完成本岗位的工作。这涉及到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动手能力,这对于刚刚进入酒店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机会范畴,但并不绝对。酒店的职业体系非常广泛,除了动手能力,还有动脑能力,进入到一定管理阶层以后,这两个能力就不能孤立了。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国内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经历过短期的实习,但跟职高生相比由于晚3-4年的积累,动手能力相对要弱。但随着酒店职业生涯不断往上走,酒店对于员工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头的1-2年可能更加侧重动手能力,而一旦度过了这个时间,动手能力又不断提高的话,就开始进入动脑的阶层。

  目前在院校和企业沟通方面的确还有些欠缺。学校能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他们出来之后至少能达到领班的水准非常关键。如果达不到,能进入企业生存的机会就非常低。很多大学生在酒店当中刚开始1-2年之内的竞争力比中专生差一点,但过了这个阶段,可能优势就会得到了体现,特别是刚刚进入更高的管理阶层的时候,优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经济危机,大家发展速度放缓,这对于国内酒店企业来说正好是苦练内功的时候。这个时候酒店业会接受到很多的先进酒店管理知识,但在这方面企业并不一定能获得最好的资源,有些先进的院校在这方面则会很有优势。因此,企业要更好的跟院校进行结合,深入到院校当中,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企业和学院应该进行高层次的联系,企业可以从策略的层面跟专门做研究的专家寻找共同的研究点,这对于企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层面也不能限于低层级的员工合作,对于更高层次的经营策略方面都应该有一些共通,只要企业、院校、人才之间相互加强更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饭店业的发展就不会停滞。当然,这需要耐心。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尝试

  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院长  王文君

  企业需要学校,学校也需要企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希望被市场所接受,这是培养人才的出发点。为了避免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用人错位的一系列问题,天津商业大学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反思和改革,跟酒店专业排名前五的美国福瑞达国际大学联合培养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开始走国际化和职业化道路。

  如果学生在入行十年和五年以后还是一线员工的话,这是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悲哀,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在前期我们的做法是夯实理论基础,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的定位是学生毕业后到一流的国际酒店工作,获得较高的工作起点,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相当严格。招生阶段严格把关,培养的过程中实行淘汰制。在师资方面,我们整合学校最好的资源,选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最好的教师上基础课,强化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市场营销等方面课程,后两年则全英文授课。我们培养学生的落脚点就是在经营和管理上面,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设置了非常多的实验室,完全按照美国的先进经验设计。

  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有着比较清晰地定位,同时也帮助学生对职业发展做出规划,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用人战略方面的建设,也让学生能够看到职业前景,提高他们在学校学习时的兴趣和初入行时的动力。

  我们跟万豪、丽思卡尔顿、洲际等集团都有着很好的合作,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考虑怎样培养的问题。在校企双方的互动中,让学生愿意到企业里面长期的工作。从长远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高级管理潜质的经理人才,因此我们希望学生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很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又需要在不同的岗位进行体验,为今后在中层或者高层的工作打一个基础。

  高等院校希望跟企业更好的合作,但是可能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岗位上面的合作。这方面一些国际酒店集团做得很好,例如洲际。洲际在全国选了十几家旅游院校进行合作,有高职也有本科。洲际会在学生四年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其企业经营的理念、文化、价值观,并给学校提供一些讲座。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学校不是以岗位来培养学生的,那不是本科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应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副院长   梁文慧

  澳门只有27平方公里,但这几年有很多会展,所有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机会很多,供不应求,从这点上说我们非常幸运。很长时间以来澳门只有一所旅游学院,2003年澳门科技大学成立了旅游学院,因此培养的饭店人才一直比较稀缺。从澳门的经验来看,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素质,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产品。其次是师资的力量,院校的资源,再有就是企业的支持。有了这"四条腿"做支撑,就可以站稳了。

  澳门科技大学很注重产学合作。这几年澳门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源非常紧缺,员工跳槽非常厉害,如何稳定员工呢?在澳门,很多很好的企业鼓励员工继续学习,因此澳门科技大学的旅游学院也就开设了晚间的课程,去年就为新濠博亚新开业的酒店培训了四百多个员工。其中几个学员经过培训之后职务从主任变为了区域经理, 200多个学员从一般的员工变成了主任。通过培训增值,让基层的员工变成中层,中层的员工变成高层,在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升职,这种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

  学校要以学生为主,同时兼顾企业的诉求。我们刚刚做了一个调查,大概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晚间班的学生比日间班的学生工资还要高,平均在9万到15万之间,这是由于晚间班的学生一般来说经验比较丰富。作为院校,我们应该不断调整专业的方向,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像凳子一样可以坐稳。

  让不同层次人才各归其位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   马勇

  院校培养人才和企业使用人才出现错位在很大程度上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企业跟院校价值诉求的差异。有些企业很希望学校能够培养或者引入被自己企业所使用的人才,但学校有自己的价值诉求,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培养高素质,有适应发展能力的人才,因此不大可能变成企业的培训学校,但学校应该了解企业的价值需求。

  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有不同的定位,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每个层次的定位都应顺应社会的需求。专科层次主要培养服务人才,针对不同行业的专才;优秀的高职高专就可能有深化;本科生就不可能去做纯粹的劳力。很多企业接受本科生时还是把他们当成纯粹的劳力,实际上那些一线的培训一个星期就可以完成,之后就应该把他们当成经营管理人才、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硕士、博士培养的则是经营管理人才、战略管理人才。

  培养人才需要注重定位。每个院校都有定位,每个企业也都有定位。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的定位是国际型企业,这就对人才培养的成本有不一样的要求。湖北大学旅游学院的学生同样也有自己的定位,可以这样说,从服务员做起,你就不要到我们学校来。学生的发展潜力对于企业来说是有帮助的,而如果没有一个期望值,人才就会流失。无论企业还是院校,都要准确定位,这才可以使企业得到持续发展。当然,这需要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交流。

  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郑耀星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有着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师范大学和地方院校是两大特色。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我们觉得一定要坚持本土化,并必须根植于行业,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十分注重跟当地旅游企业的联系。

  我们跟福建省众多旅游企业都有合作,其中时间最长的是福建西湖大酒店,有十多年的校企合作历史。我们成立了一个专家管理委员会,为我们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做顾问。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一个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也给企业做顾问,有时候企业出的一些教材会请我们审查,我们做的培养方案也请他们审定,校企合作就是我们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对于一些中小企业纯粹把学生当劳力,要求实习4个月到半年,甚至一年的现象,我们学校不赞同。学生还是应该以学校学习为主,当然应企业的要求,我们也会延长实习时间。在这几年的实习实践中,专科学生比较受欢迎,但很奇怪的是,专科学生实习的时候企业要求要面试,本科学生不面试就直接分配,到就业的时候,专科学生的就业率能够达到70-80%,本科却只有30%左右。这种现象并不是完全不好,因为本科生就业的路子更宽,除了酒店还有会展公司、广告公司、物流公司。真正到了饭店企业以后,能留下来的更少,但留下来就是部门经理了,然后就是副总,这也就是3-4年的时间,所以这个现象很值得探讨。

  企业和院校应停止互相指责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荣誉顾问   张祖望

  企业和院校之间如何互动,中国的酒店和旅游职业教育如何更好的为企业和经济服务,就这个问题我做了13年的顾问,但结论是这在中国很难做到。

  造成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传统观念上的。我们社会的传统是认为服务行业低人一等,轻视这个行业。另一个是社会文化导向和思想导向上的错误。现在社会上整天鼓吹的是如何掘第一桶金,如何一夜致富,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节目就是如此。在这样的的导向下,想让年轻人到酒店里面辛辛苦苦、踏踏实实地工作非常困难。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独到之处,最根本的就是师资问题。它的老师没有固定的教材,每个老师都是从基层做到一定的职位,比如总经理,然后他们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纲要提供自己几十年饭店管理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学生无论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或者在实习的饭店里面所得到的实践经验都已经有了最基础的锻炼,因此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不需要从饭店最基层的服务员开始。每年的5月和6月,学生还没有毕业,很多企业就开始到学校抢夺人才,招聘的职位至少是领班、主管或者部门的助理经理。

  中国如何能够做到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首先就要停止互相的指责。企业和院校要互相宽容、谅解、爱护大学毕业生,如果在整个行业的文化上大家能有这样一些理解的话,对于我们行业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好处。

返回目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  
 
热点新闻  
策划制作  合众软件 版权所有 杭州天堂美食网 联系电话:0571-87216673 87243090
Copyright 2007-2010 www.hzylgh.or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