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工程如何在商业竞争激烈的今天稳中求变、不断发展?日前,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快餐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0年全国早餐企业年会上,与会代表围绕早餐示范工程政策解读与对话,深度分析早餐商业模式,探讨早餐市场发展趋势和方向。 创新发展 早餐工程是一项涉及到上下游产业链的系统工程。在即将跨入新的“十二五”规划期,中央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部署,最近李克强副总理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努力提高我国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表明,包含餐饮业在内的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全国早餐工程开展12年来,已经成为既解决都市上班族早餐需求,安置下岗工人,带动餐饮业和农业基础建设,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惠民工程。 商务部商贸服务司王德生副司长指出,目前全国86个早餐工程试点项目已全部完成,配套建设标准化早餐网点达到1.8万个,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商务部继续选定少数城市开展“早餐示范工程”项目试点,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新建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配套建设固定门店式标准化早餐网点给予支持。各地应巩固试点成果,纵深推进“早餐示范工程”,加强组织协调,持续推进相关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化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餐饮业低碳式发展,加强食品卫生工作,确保早餐食品安全放心,要持续推进早餐工程,努力开创大众化餐饮新局面。 中国烹饪协会李海波副会长指出,当前全国各地早餐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从外在形式上看,目前的餐车模式面临着向商亭、门店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加快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也势在必行。从企业自身的条件看,无论是企业的规模还是企业内在的竞争素质都还很薄弱,品牌影响力与品牌价值都有待提升。 他认为,当前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市场需求,科学地把握餐饮消费发展趋势,在争取当地政府支持的同时,从早餐企业转型升级入手,从加工、配送、城市布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现代化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功能,丰富早餐供应品种,确保食品卫生质量,促进标准化早餐网点数量增加,形成以主要街道、大型社区等人流集中区域为重点的便民早餐供应网络,更加便利居民生活。同时,不断探索满足大众餐饮消费的新模式和新途径,着力推进早餐企业规模化、标准化、连锁化发展。 变革商业模式 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餐饮业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全国“早餐示范工程”以及试点企业的发展,表彰早餐企业为早餐工程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早餐事业的创新发展,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特别设立了“中国阳光早餐”年度大奖。 按照年度企业实现营业总额、服务接待人次、企业规模及配送中心规模等数据调查情况,经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专家组进行评定,在本次早餐年会上,西安古都华天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被授予“2009~2010年度突出贡献企业”荣誉称号,江苏淮安苏食放心早餐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家企业被授予“2009~2010年度优秀企业” 荣誉称号。 据了解,首批获得中国阳光早餐突出贡献奖的企业中,早餐工程企业的年度营业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服务人次超过1800万,早餐亭、车总数300个以上并拥有4000平方米以上自建配送中心。获奖的店铺早餐营业额都在1.8亿元以上,年度服务人次超过1200万。获得优秀奖的企业也要实现1500万的早餐营业额,年度服务人次超过600万。 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薛文秘书长表示,中国阳光早餐奖的设立不仅是对早餐企业的激励和鼓舞,同时通过一定评选标准的设立,也是对目前我国早餐市场年度现状的摸底和梳理,将有效地推进我国早餐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然,目前早餐企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不足。中国烹饪协会快餐专业委员会夏连悦副主任认为,当前我国早餐企业的商业模式仍然处于轻、薄、短、小同质化阶段,早餐工程发展要直面商业竞争,早餐工程的生存也必须要建立商业模式。面对微利经营的市场现实,企业除了要依靠规模经营寻求突破外,还要导入精益管理诉求低成本运行。在早餐业态结构上也要适时求变,更新换代早餐亭、早餐车,早餐店也要从只经营早市向经营全饭市过渡。 (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佟 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