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餐饮老板抱怨:“我们饭店的员工总认为在餐饮行业没发展空间,很多员工都不愿踏踏实实干活。”怎样才能让员工在打工的同时提升自身能力,不仅做好工作,还能得到思想上的成长? 10月16日,互助公社邀请清华大学DMC导师张征兵,在郑州与众位餐饮行业老板和员工一起交流,活动还没开始,全场已坐了70多位餐饮行业的社员。 专家观点 提升能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其实,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件事,能力是承担别人未完成的责任。”张征兵说。 “餐饮员工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须敢于承担责任。”张征兵认为,餐饮经理之所以能“升级”为饭店的负责人,是因为他懂得去承担责任。“所以,员工在工作时,不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要想着负起责任,这样才能‘升级’。” 这时,一位餐饮店的员工小声地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说得非常好!心在哪,舞台就在哪。当你想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时,你就是在挑战自己的能力,这是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张征兵说。 提高技巧:“笑脸、嘴甜、腰软、腿勤” “每一位成功的餐饮人士都是从员工做起。”做工作主动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餐饮业是服务行业,员工怎么与客人打交道?有何技巧? 张征兵总结了8个字,即“笑脸、嘴甜、腰软、腿勤”。顾客进店时,员工嘴角上翘,露出洁白的8颗牙齿;员工的腰应稍稍前探,用鞠躬表现出对顾客的一种尊敬;员工还要腿勤点,在顾客面前保持一种忙碌的状态。 张征兵建议,老板应为员工设计出多个场合的处理方案,比如,遭遇投诉时,遇到火气特大的顾客时,遇到不讲理的顾客时等等。同时,员工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使餐饮业的普遍性与本公司餐厅的个性相结合。 端正态度:每天付出多一点 张征兵说,第三个关键因素是要端正态度,每天付出多一点,收获就会多一点。 张征兵让大家试想,如果在你的左手边站着一个态度积极向上、凡事都抱着必胜信心的员工,右手边站着一个灰心丧气、凡事都摇头的员工,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我们还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态去工作。员工现在最需要的是知识积累,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勤奋,将会对我们的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时我们会非常感谢那些曾经批评过自己的人,是他们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了提升。”张征兵说。 张征兵建议,作为餐饮服务行业的员工,把饭店当自己的家,在家中招待客人,即使受到了他人的批评,这些批评也是善意的,因为它揭示了自己的不足,它能帮助自己成长。 老板困惑 “老板要像照顾孩子一样善待员工” 老板困惑: 我们经营餐饮行业,让顾客满意才是最终目的。可是,我们平时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招待好顾客身上,而忽略了员工,怎样才能留住员工成了我头疼的问题。 专家解答: 作为餐饮老板,不仅要善待顾客,还要善待员工。老板应提前给员工愿景。比如,明确告诉他们将来要开新店,会选优秀员工到新店任中层领导。让员工在工作中看到希望,这样员工才有前进的动力,不至于经常跳槽。 老板应该主动与员工沟通,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平时可以组织小型运动会等活动,贴近员工,让员工认为在饭店不仅有劳,而且有逸,留住员工自然不成问题。 完善制度,让员工管理自己 老板困惑: 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犯错误,我一般在纠正错误的方法上比较严厉,但效果并不好。有没有合适的方法,既能让老板省心,又能及时改正员工的错误? 专家解答: 完善企业制度很重要。首先,出台饭店的服务标准,让员工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 其次,可以把员工分成小团队,每队选出组长,让员工管理自己,互相监督,互相纠正错误。 老板在处理问题时应逐级传达,假设某一个员工犯错,老板应先向领班传达指导思想,然后再由领班对员工进行教育。如果老板直接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员工会认为自己犯了大错,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 员工困惑 设定目标,让自己成为饭店的“资产” 员工困惑: 有时想想,我好像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总想跳槽,该如何是好? 专家解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企业是带领大家去实现梦想,走向成功的。既然餐饮是服务行业,如果想要成功,就要在“服务”二字上下工夫。 “无论我们选择什么行业,都应该认真做好。给自己制定目标,哪怕是很小的细节,只要能通过努力做到别人做不到的,这就是提高。用出色的服务博得老板的认同,让自己的努力成为饭店的资产,上升为饭店不可或缺的人物。”张征兵说。 开晨会,总结经验与问题 员工困惑: 平时,我们的工作很辛苦,很劳累,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种种问题,也许是自己不太善于总结,有时会在同一个环节上接连出错。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呢? 专家解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出现错误,只要能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是进步。 “我建议餐饮企业每天早上开晨会,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布置当天的任务。每天,饭店可以评出一位较优秀的员工,让这个员工在晨会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领班在布置当天任务时确定一个目标,大家都按照这个目标去努力工作。这样不仅企业能得到发展,而且员工也能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