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六谷之饭曰食。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内容早已不局限于“六谷”,各种食物、烹饪方式、生产技术让我们尽享“舌尖上的诱惑”,但偶尔也会发生类似问题奶粉、瘦肉精、毒生姜等这样危害老百姓饮食安全的事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杭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每年都把食品安全内容列为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小餐饮”等的一系列整治来改善民生,今年还将市食 安办调整为常设办事机构。积极探索完善监管模式,要求食品企业主参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考试、在农产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发动群众组建“民间食安办”。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日整治行动,查处违法行为1858起,全面完成省政府提出的6个100%的整治目标,目前正在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 根据国务院、省政府要求,今年我市将启动全市“百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三年行动,同时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切实保障老百姓的饮食安全。 【体制篇】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启动运行 今年1月28日杭州市编委正式印发《关于调整杭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设置的通知》,杭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食安办)调整为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挂靠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已启动运行。 市食安办不取代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主要履行组织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食品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组织开展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组织拟订全市食品安全规划,并协调推进实施;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完善综合监督制度,指导区、县(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开展相关工作。督促检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情况,并负责考核评价。指导完善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重大整顿治理和联合检查;推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组织拟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牵头组织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调查;统一发布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组织协调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工作等方面的职责,以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协调。 【实事篇】整治“小餐饮 ” 改善“大民生”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每年都把食品安全内容列为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从2009年开始,又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小餐饮、食品小作坊和小食品店入手,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规范提升。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市长亲自挂帅,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检查,指导推进实事工程。通过“小餐饮”等的一系列整治,来改善食品安全这一“大民生”。 围绕“创建一批、提升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四个一批”目标整治小餐饮。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小餐饮店联合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租房屋用于小餐饮经营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推广“百荷厨房”集中管理、分散经营的做法,兴办联营店,给经营户找出路。集中取缔、关停整改无望的经营点,建成小餐饮百荷厨房式、一条街式、食堂式、单体连锁式四种模式的小餐饮联营店共57家,拱墅区胜利河大兜路美食街区和上城区高银街美食一条街等也相继营业。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食品生产环节的薄弱环节,通过确定我市监管目录、制定小作坊生产许可实施意见等,规范了许可范围、工作流程、准入条件等要求,完成了首批10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发证,并对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全面抽检,抽取样品94批次,合格率达93.6%。同步取缔了一批生产条件恶劣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通过强化进货检查验收、规范经销台账、规范经营承诺、统一证照上墙、严格卫生制度等方面的专项检查,开展小食品店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对小食品店的日常经营进行了很好的规范。按照小食品店日常经营规范条件,严格评选产生300家经营规范的小食品店,授予“食品安全示范店”称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市食安办设立并开通了“96317”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专线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在全市范围聘任了146名食品安全群众监督员,组织开展培训和日常监督,营造全社会监督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96317投诉举报电话自去年下半年正式开通以来,共接听和受理各类投诉举报(咨询)电话8000余个,交办483件,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监管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让市民吃得放心 从2008年底开始,我市在农产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三个主要环节试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依照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农产品生产、物流技术有机结合,实行规范的农产品追溯编码和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的科学采集与管理。提升生产者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正向监控与逆向追查,发现质量安全事件后,可以查到经营和生产责任者。 2008年—2010年,确定生产环节的10家单位开展农产品的标准化种养、规模化营销和质量准出管理示范;流通环节以杭州蔬菜批发市场、杭州古荡农贸市场和世纪联华庆春店为重点,开展凭证进场、企业自检、索证索票的运行机制示范;餐饮环节的10家企业开展采购索证、进货验收、台账记录的运行机制示范。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标准化、地方法规的调研和修改工作。 2010年—2013年,研发杭州模式追溯管理系统,建立市级生产示范点45个、县级生产示范点119个、9个县级追溯管理平台和1个杭州市级追溯管理平台,形成生产基地-县级管理机关-市级管理机关正向监管逆向追溯的管理体系。 从2012年9月10日开始,在市区146个农贸市场实行刷卡进场销售蔬菜的制度,目前已发4000多张农产品追溯卡,并在继续发放之中。在流通领域推行肉菜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市农业局、贸易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局、工商局、质监局等单位,按照“对接、整合、提升”要求,力争将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的追溯系统对接,形成追溯链,以达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到源头和产主。 推行食品生产企业证前培训机考制度 市质监局创新监管模式,推行证前培训机考制度,采用类似于驾照理论考试的程序,建立标准试题库,免费发放试题辅导书,从业者网上自主报名,考题由系统随机生成,自动批卷打分,报名、考试无需任何费用,最大限度保障理论考试公平、公正、公开地执行。 自2012年5月1日实施以来,已组织举办134场考试, 576家企业1774人参加考试,合格率84.72%。通过证前培训机考制度,倒逼食品企业从业人员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继而传导到食品的生产实践中去,正确指导食品生产工作,保障食品生产环节安全无事故。一些参加过机考的企业主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把在备考中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企业生产、人员管理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真正做到诚信做企业,良心做食品。一位粉丝加工作坊的法定代表人只有小学文化,其身边文化程度高、懂食品法律知识的人也不多。为了提升法律知识水平,他拿着两本厚厚的参考书认真学习,碰到有不懂的就打电话到质监局请教。 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市质监局推行证前培训机考制度,致力于提升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法律意识,在推动企业学法、用法、守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整治篇】全市食品安全百日大整治成效凸显 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日整治行动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势推进。通过建立高层次的领导小组并实施高规格高频率的检查指导,列入政府综合考评和一票否决内容,以市长交办形式开展隐患排查和清理整治,组建工作机构,实行信息日报、周报和周例会等制度,市领导带队联合督查和联合执法,开通投诉举报热线和设立有奖举报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开展大整治行动。 大整治期间,全市共对88696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了“三个一”(培训一次、约谈一次、承诺一次)活动,建成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格6106个,查处违法行为1858起、责令整改4150家、立案1094起、取缔无证无照324家,核查投诉举报4460起,涉案金额822.46万元,发放举报奖金1.915万元,查处犯罪案件1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全面完成省政府提出的6个100%的整治目标(即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建成率100%、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培训约谈签订承诺书的“三个一”活动开展率100%、食品安全统一投诉举报电话96317和举报奖励资金设置率100%、对排查发现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100%开展整治、对涉嫌食品犯罪的案件向公安机关移送率100%、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及时处置率100%),大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保健食品打“四非”行动已打响 根据国务院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近期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打击保健食品“四非”专项行动。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省工商局、省公安厅联合部署,在全省范围内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添加和非法宣传等突出问题。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行动,成立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订了行动方案。我市将按照整治、惩处和规范的要求,利用五个月的时间,分检查整治、案件查办、规范提高三个阶段,以采取摸底排查、突击检查、公开曝光等方式,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清理整顿一批不符合保健食品生产经营条件的企业,曝光一批涉及面广、群众反映强烈、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坚决摧毁制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的“黑窝点”,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联合集中整治,形成部门监管、联合打击、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防群治态势,使保健食品违法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行业信用指数明显提升、长效机制进一步形成。 【基层篇】上城区每个社区都有“民间食安办” 家住紫阳街道太庙社区的居民叶军,是上城区485名“民间食安办”成员的一员,日常工作就是在街道及各职能部门指导下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在食品安全整治行动中,他和区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执法人员一起行动,盯牢身边的超市、食品店、餐饮店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状况,为食品安全整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间食安办”是在街道、社区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助指导下,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由辖区居民、物业管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热心、关心食品安全工作的志愿者组成,履行参与辖区检查活动、监督食品生产经营者、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举报发现的食品问题等职责。从2009年起,上城区在南星街道复兴街社区试点“民间食安办”,通过总结推广,目前全区每个社区都有“民间食安办”。全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成立四级食品安全网络,一级网络为区政府,二级网络为6个街道,三级网络为54个社区,四级网络为154个基础网格,每个基础网格由2-3名志愿者组成“民间食安办”成员。“民间食安办”有效地架构了政府、企业、民众三者之间的桥梁,拓展了监管渠道,在引导群众自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间食安办”做法得到国务院食安办副主任李继平、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时任省长)等领导的高度肯定,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龚正在2012年全省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总结表彰会上和2013年度全省食品安全工作大会上专门指出:上城区“民间食安办”是政府部门引导和发挥社会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值得全省各地学习和借鉴。 下城区“一揽子”监管抓食品安全 2012年以来下城区委、区政府按照食品安全“一揽子、一张网、零容忍”的要求,以试点先行、实践评估、试行推广的方法,积极探索实践食品安全工作“一揽子”监管模式,强化基层监管,整合监管力量,促进部门联动,推动了下城区食品安全“质量可控、安全稳定、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揽子”监管模式坚持突出属地管理、街道为主,强化条块结合、到底到边,形成监管合力、部门联动,落实首问负责、动态跟踪的原则,在全区建立以街道为主体的食品安全组织构架,成立街道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完善联席会议和联合行政执法两套制度,固定执法主体、专(兼)职食品安全监管员和督导员三支队伍。明确了区食安办(食药监局)、区卫生局、区城管局区商务局、区公安分局、工商分局、环保分局、质监分局、街道食安办等9个部门在“一揽子”中的职责分工。 “一揽子”监管模式要求在全区统一框架下,街道结合各自实际和现有工作平台,采取舆论宣传、信息收集、监管整治、跟踪回访等措施,边运行、边改进、边完善的思路,不断完善工作职责和机制,“一揽子”监管模式转换为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推进全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 【展望篇】将全面启动“百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三年行动 学校食品安全关系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净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环境,提升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省政府的总体要求,我市将启动全市“百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三年行动。 我市“百万学生饮食放心工程”以学校食堂、校园食品店和学校饮用水安全等为重点,大力推行校园食品可追溯制度、食堂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五常法”管理模式,提升校园商店经营管理质量,大力整顿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环境,深入开展饮食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基本知识,建立和完善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学校食品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 2013年,全面启动各项工作,基本消除或取缔证照不全的学校食堂、学校商店;开展品牌超市进校园活动,品牌超市占校园商店总数的30%;全面实施2011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堂量化分级A、B等级达45%以上;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或者定点采购率达到60%;学校饮用水城镇管网接入率96%以上;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大整治活动;深入推进学校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生饮食安全知识知晓率达65%以上。 顺应要求 推进改革 不断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根据2013年3月1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应运而生,并于3月22日正式挂牌,5月15日公布了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是党和国家顺应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的要求,对现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调整,目的是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水平。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承担。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衔接,明确责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 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充实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切实落实监管责任,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水平。 4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要求省、市、县政府整合监管职能和机构,原则上参照国务院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将原食品安全办、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药品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同时承担本级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我市今年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改革。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 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杭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