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伟明”“张青平”“杨小贤”突然成了餐饮“红人” 若是在几年前,餐饮店老板将自己的姓氏挂上招牌,那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大店如张生记、陈生记,连锁店如刘家香辣馆、方氏酒楼,按照一些餐饮经营者的说法,“把自己的姓氏挂上招牌,那就是一个面子,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如果再做不好,那太丢人了。”如今这些店的老板回忆昔日的创业经历,无不感慨万分,餐饮虽是消费者的刚需,但要成功树立自己的品牌并且长年健康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如今,将老板的姓氏挂上店招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餐饮经营者认为,招牌上有姓氏的存在,能够迅速拉近店与消费者的距离,同时,以姓氏做店招的餐饮店普遍定位亲民,符合当前的客观形势。 最近几个月,葛伟明、张青平、杨小贤这些名字开始在餐饮业蹿红,引发了杭城餐饮市场的“名”牌效应,葛伟明是做老杭州生煎包的点心师傅,一年多的时间他已在沈塘桥、戒坛寺巷和万塘路开出三家连锁店,热情邀约的商家仍然络绎不绝;张青平小吃店开在武林广场一带,主打缙云土索面、缙云菜肉饭等特色美食,虽然店很小,一天之中人满为患的时段却很多,光顾的消费者普遍反映良好;杨小贤的招牌在中山北路上非常醒目,这个来自厦门的甜点品牌在杭州拥有两家连锁店,定位为“纯手工打造的健康甜品”,尽管光顾后觉得和一般的奶茶店相比仅仅多了较好的堂食环境,但其拥有大批的粉丝却是不争的事实。 葛伟明在开出戒坛寺巷店的时候告诉记者,本来是想用“葛师傅”的招牌,但后来想想还是用自己的名字,“我做生煎包几十年了,对自己的手艺很有信心,用自己的名字做招牌,也是对自己做产品的一种无形的鞭策。” “将人名直接当做店名来用,经营者除了要有极大的勇气,还需具备对自身核心产品的极大信心。”从事过二十多年餐饮业的职业经理人林某介绍,“不可否认,这样的店招对消费者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能够迅速拉近距离,但是一旦产品与顾客期望值相差甚远,砸招牌也更容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稍加注意其实也能发现,以人名当店名的做法在香港和台湾非常盛行,而且往往出现在规模较小的餐饮店,通过杭城餐饮市场上“名”牌突然流行的现象也可预见这一未来餐饮业发展的趋势。 来源:每日商报 |